ARM边缘计算:赋能新能源场站AGC/AVC智能化升级与功率预测

2025-10-09 15:00:45
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深入推进,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激增,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力军。然而,新能源固有的间歇性、波动性和随机性,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。电网调度中心需要通过自动发电控制(AGC)和自动电压控制(AVC)系统,对并网场站进行实时功率和电压指令的下发,以维持电网的功率平衡与电压稳定。

传统的新能源场站通常采用工控机或简单的PLC作为本地控制器,其算力有限、智能化程度低,在面对以下新需求时已力不从心:

  • 响应速度要求更高:电网对AGC的响应时间要求日益严苛,从分钟级向秒级迈进。

  • 控制精度要求更优:需要更精准地跟踪调度指令,减少考核与罚款。

  • 智能化决策需求:单纯被动响应指令已不够,场站需要具备“前瞻性”和“主动性”,结合功率预测进行优化控制。

在此背景下,基于ARM架构的边缘计算机应运而生,成为构建新一代智能化新能源场站控制系统的理想核心。

工业物联网关

场景应用分析:为何需要ARM边缘计算?

在新能源场站的AGC/AVC调控场景中,引入ARM边缘计算机的核心价值在于将“云计算”的能力下沉到“场站边缘侧”,实现“云边协同”。

1. 核心任务:AGC/AVC调控

  • AGC(自动发电控制):接收调度下发的有功功率指令,快速、精准地分配给场站内的每台逆变器或风机,确保总输出功率与指令一致。

  • AVC(自动电压控制):接收调度下发的电压或无功功率指令,通过调节逆变器、SVG等设备的无功输出,将并网点的电压稳定在目标范围内。

2. 关键赋能:功率预测算法在边缘侧运行
功率预测算法(尤其是超短期预测)是提升AGC/AVC性能的“大脑”。传统模式下,预测算法多在云端或远方主站运行,结果再下发给场站。这种方式存在延迟,且无法充分利用场站本地实时数据。

将功率预测算法部署在ARM边缘计算机上,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:

  • 数据融合与实时推理:边缘计算机可以实时采集场站本地的气象数据(辐照度、风速、温度、云层影像)、设备运行状态等,利用内置的AI模型进行分钟级甚至秒级的超短期功率预测。

  • 前瞻性控制:通过预测未来15分钟到4小时的功率变化,AGC系统可以提前预知功率的上升或下降趋势。例如,当预测到一片云即将遮挡光伏区时,边缘计算机可以提前指令AGC系统适当降低功率设定,或准备好储能系统进行补充,实现平滑过渡,避免功率陡降对电网的冲击。

  • 协同优化:AVC系统结合功率预测,可以预判无功需求的变化。例如,在光伏出力即将骤降时,电压可能会升高,AVC可以提前减少容性无功输出,防止电压越限。

应用场景示例

调度中心下发指令:未来10分钟,场站有功功率需维持在50MW。此时,部署在ARM边缘计算机上的功率预测模型,根据实时卫星云图和数据,预测到8分钟后场站上空将有云层覆盖,出力将自然下降至45MW。

传统模式:场站只能被动等待8分钟后出力下降,无法完成50MW的指令,导致被考核。

智能边缘模式:边缘计算机立刻识别到这一风险,在出力下降前,自动启动场站内的储能系统(如有)进行放电,补足5MW的差额;或者向调度中心反馈一个更优化的可执行功率曲线。这不仅保障了指令的完成度,更体现了场站作为“友好型电源”的价值。

解决方案:基于ARM边缘计算机的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

本方案构建了一个集感知、计算、决策、控制于一体的边缘智能平台。

1. 硬件核心:ARM边缘计算机

  • 高性能与低功耗:采用多核ARM处理器,提供足够的算力来并行运行Linux系统、控制逻辑和AI预测模型,同时功耗远低于传统X86工控机,适合现场恶劣环境长期运行。

  • 丰富接口:具备多个网口、串口、DI/DO等,可轻松接入气象站、逆变器、电表、保护装置等各类现场设备。

  • 坚固耐用:宽温设计、无风扇架构,能够适应新能源场站高温、高湿、宽电压波动等严苛环境。

  • 边缘原生:原生支持容器化技术(如Docker),使得算法和应用可以像“应用商店”一样被快速部署、更新和管理。

2. 软件架构:云边端协同

  • 边缘侧软件栈

    • 操作系统:轻量化的Linux发行版。

    • 容器引擎:Docker/ containerd,用于封装和运行应用。

    • 核心应用

    • 数据采集与监控:通过Modbus TCP/RTU、IEC-104等协议采集全场数据。

    • AGC/AVC控制引擎:内置先进的控制算法(如比例分配、优化分配等)。

    • 功率预测AI模型:容器化的预测算法,定期自动训练和更新。

    • 智能决策模块:融合实时数据与预测结果,生成最优控制策略。

    • 本地HMI:提供现场可视化操作界面。

  • 云端协同

    • 云端管理平台:负责所有场站边缘计算机的集中监控、应用远程部署、模型更新、大数据分析和长期功率预测(短期、超短期)。

    • 数据上行:边缘计算机将关键数据、事件和模型运行结果上传至云端。

    • 指令与模型下行:云端将调度指令、优化后的AI模型下发至边缘侧。

3. 工作流程

  • 数据感知:边缘计算机实时采集并网点功率、电压、各发电单元状态、气象数据等。

  • 边缘预测:内置的功率预测模型利用本地实时数据,滚动执行超短期预测。

  • 智能决策:控制引擎结合调度指令与功率预测结果,综合考虑场站约束(如设备限值、储能SOC),生成最优的功率分配(AGC)和无功调节(AVC)指令。

  • 精准执行:将控制指令下发给各个逆变器、风机或SVG设备。

  • 闭环反馈:持续监测执行效果,进行闭环校正,确保控制精度。

  • 云边同步:将运行数据上传云端,并接收云端下发的模型更新和优化策略。

工业物联网关

方案核心优势

  • 响应更快,控制更精准:边缘侧闭环控制,摆脱网络延迟,实现毫秒级指令分发与秒级全场响应,显著提升AGC/AVC考核指标。

  • 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支撑”:通过本地功率预测,使场站具备“预见未来”的能力,化被动执行为主动优化,平滑功率波动,提升电网友好性。

  • 高可靠性与稳定性:ARM架构与无风扇设计保障了硬件在恶劣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。边缘侧自治能力确保即使在网络中断时,场站依然能基于最新预测数据进行安全、合理的本地智能控制。

  • 低成本、低功耗:相比传统工控机方案,ARM边缘计算机在采购成本和长期运行电费上均有显著优势,契合新能源场站的降本增效需求。

  • 灵活扩展与远程运维:容器化技术使得新功能(如储能协调控制、一次调频)的部署如同安装手机APP一样简单,支持远程一键升级与运维,极大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。


在新能源成为主体电源的时代,场站的定位正从简单的“能源供应商”向“电网智能节点”转变。基于ARM边缘计算机的AGC/AVC与功率预测一体化解决方案,通过将算力、算法和数据下沉到场站边缘,构建了一个集快速响应、智能预测、协同优化于一体的本地“智能中枢”。这不仅是应对电网考核的有效技术手段,更是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、增强电网运行弹性的关键路径,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场站基础。


微信公众号

首页
产品
案例
联系钡铼